中卫市沙坡头区宣和镇郝家塘小学

学校概况

热门资讯

  • 暂无资讯

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4-29 09:00 栏目:教学设计 发布单位:中卫市沙坡头区宣和镇 点击量:8778 【公开】

第一单元  单元教学初探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主要根据“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组成。这样编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能够了解不同地方的特色与风俗,感受不同地方的风采,体会不同的趣味。
   2.本单元重点:
    (1)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并能在习作时,能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2)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生动有趣,耐人寻味。北京春节的热闹非凡,腊八节的香味袭人,藏戏的生动有趣都需要仔细阅读才能体会到不同节日的快乐与享受。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3)体会作者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利用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这4篇文章都表达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利用不同的手法,体验到节日带来的不同感受。

 

 

 

第二单元   单元教学初探

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外国文学名著”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三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了解作品梗概,把握名著的主要内容,去发现更广阔的世界;体会人
物的心态变化,感知人物的形象;培养学生阅读和想象的能力: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激发学生阅读外国名著的兴趣。
    2.本单元重点:
    (1)反复理解阅读课文内容。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节选于外国文学名著,.篇幅较长,情节起伏,引人入胜,只有反复阅读才能逐渐感受到外国文学的精华。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注意阅读节选片段的方法,了解主要内容,体会情节的吸引之处。
(2)体会人物心态变化,感知人物形象。每篇课文中在情节发展中时都运用了想象,写出了人物的独特感受和心态变化。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品读精彩片段,抓住关键句子来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心态变化,激发学生对整部作品的阅读兴趣。
      

 

第三单元单元教学初探

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让真情在笔尖流露”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匆匆》《那个星期天》两篇课文组成,并编排了两篇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
    《阳光的两种用法》。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并能运用所学,在习作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2.本单元重点:
    (1)通过用朗读、默读等方式反复读文,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本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都情感真挚,朴实自然,只有在深入品味文字时才能感受到作者的一片真情。朱自清先生在《匆匆》一文中对时光流逝的感叹,感人至深;作家史铁生在《那个星期天》中用细腻生动的语言回忆等待过程中心情的起伏变化,令人动容;《别了,语文课》中少年对祖国对母语的深深眷恋打动人心;《阳光的两种用法》一文中肖复兴用质朴的语言、朴实的事例表达对母爱的深深感恩,深情溢于言表。这些真情实感都要通过反复阅读文章才能真切体会得到。教学时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课文。
    (2)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并能适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每篇课文作者都表达了对人生、对生活、对人事的不同情感,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教学中要抓住这一重点,引导学生深入字里行间,提炼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并结合课堂练笔进行及时地运用,为后面的初试身手和习作积累优秀的语言和写作方法,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第四单元单元教学初探

单元内容总述

1. 本单元主题:

生活中平凡的故事常常给我们很多启迪,阅读它们,感悟它们,能让我们人生道路上足迹更踏实,步伐更稳健。平凡的人物却有着非比寻常的美德精神。本组教材就是围绕“高尚品格”这一专题写的。本单元选编的4 篇课文《故事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2.本单元重点:
    (1)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故事三首》通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坚劲顽强、光明磊落的优良品质。《十六年前的回忆》充分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为人民服务》- -文中,毛主席赞扬张思德那种为人民而生、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共产主义精神。《金色的鱼钩》中表现出来的真情实感,使读者不得不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红军老战士而感动。
    (2)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教学中要抓住这一-重点,引导学生深入字里行间,提炼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并结合课堂练笔进行及时地运用,为后面的习作积累写作方法。
      

 

第五单元单元教学初探

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又爱思考的人”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文言文二则》《表里的生物》《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他们那时多有趣啊》四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方法;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尝试写科幻故事。
     2.本单元重点:
    (1)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意蕴深厚,耐人寻味,需要反复朗读才能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从而习得方法,能力得到发展。《学弈》中的学贵专心;《两小儿辩日》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表里的生物》中的善于发现,不断求知;《真理诞生于- -百个问号之后》中的见微知著,追根溯源;《他们那时多有趣啊》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未来的生活这些内容和启示都要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感受到。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2)发挥想象并且产生独特的感受。每篇课文都给学生留下了--定的思考空间,学生在学文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光影和一定数量的科学资料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具体事例的说明方法和想象的手法来进行阅读和习作练习。

 

 

 

 

 

 

 

 

 

 

 

 

 

 

 

 

 

 

 

 

 

1《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15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 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 “丹凤呈祥龙献瑞,红桃贺岁杏迎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①关于春节的来历;②关于春节的习俗;③关于春节的传说;

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二、放手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①同桌互查读文情况。②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③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

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 边想,作者写了哪些人们的活动?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6.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地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速读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一)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二)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 读,画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②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1.体会年前的忙碌。

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重点交流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态。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④引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2.体会过节的热闹①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热闹 )
    ②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
    ④再读一读,讨论、交流:这些感受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⑤交流反馈“除夕”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
“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⑥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同是写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短文二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怎么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情景。
    ⑦交流反馈“初一”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一步体会 初-的悠闲、快乐。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⑧交流反馈“十五”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引导想象: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⑨总结

四、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 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
有什么不同?
     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春节”为主题,办一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
     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4.春节建议: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2《腊八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字词,积累叠词,了解小说背景。

2.了解小说借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用读对话梳理情节的方法,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3.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4.深读文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做到详略得当的。

教学重、难点:

1.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2.深读文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略得当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文体.

1.播放微视频,引出小说背景。2.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二、字词教学,了解环境

1.出示字词,读准字词,引导学生从词语内容和形式上发现规律。

2.情境朗读,了 解环境。

三、梳理情节,初识形象

1.快速默读第2-16自然段,思考:八儿想吃腊八粥却吃不到,他是怎么办的?

2.根据学生回答,梳理小说情节。

3.根据板书,串联情节,了解小说主要内容。

4.小结:这篇小说就是用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刚才,我们读了八儿和妈妈的对话,梳理出的情节就是小说的情节。

5.交流:从这些情节中,你看到一一个怎样的八儿?

四、品读语言,丰盈形象

1.聚焦情节中八儿的语言,初步感受语言的变化。

2.品读短句。

  (1)齐读,思考:本句中哪个字最精彩? 

  (2)对比朗读,从“那”字,你感受到什么?(3)联系自己生活经历,感知八儿形象。(4)有感情地朗读。(5)小结:一个“那”字,又让我们看到一个(回扣板书)的八儿。刚才,我们抓住了八儿的语言,品读“那”这个关键词,揣摩了八儿的心理,从而让八儿的形象在我们头脑中更加丰满。

  3.品读长句

  (1)自由读,边读边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2)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

  填一填:八儿每次是怎么分的,有什么变化?

  写-写:你又读到一个怎样的八儿,并想想理由  

四人小组,一人主持,其他三人一一人汇报一.处。

(3)小组汇报。

  (4)小结:刚才,我们读了八儿这处长的语言,从分粥的变化中揣摩了八儿的心理,让他的形象在我们的头脑中更加丰盈。

(5)串读三次分粥的句子,读出变化。

  4.小结

五、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回顾课文内容评论

1.谈话导入。

2.回顾课文内容,想-想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什么事?

二、品读课文评论

1.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明确任务:课文是如何写八儿嘴馋的?

3.读文探究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八儿特点的句子,作批注。

2)小组交流

3.集体汇报

1)描写动作的句子。2)描写语言的句子。

3)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4.小结:全文围绕“八儿”全家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的图画。表现了--家的其乐融融。

三、指导朗读评论

1.本篇课文人物对话描写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

2.通过揣摩人物心理,联系提示语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组织朗读比赛,互相点评,取长补短。

四、作业评论

1.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读给家长听。

2.查找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素”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中描绘的暮春之景,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5.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

1.了解有关寒食节的由来及习俗,了解时代背景。

2.下载古风背景音乐,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谈话导入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泱泱华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而传统节日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咱们就一起走入春天的长安城, 去看看那里寒食节的景象吧。(板书: 寒食)

简介寒食

二、学习古诗《寒食》

(一)学习生字词,会读诗。

(二)知诗人,解诗题。

请学生自己介绍课前搜集有关寒食节的资料,师相机补充。

    (三)解词连句知大意。

    1.自由读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词句作标记。相机理解“春城、御柳斜、汉宫、五侯、传蜡烛”等词语,大致梳理诗歌内容。

    2.展开想象悟诗情。让我们走进长安的春天,看看那里的景象吧:指名读第一句。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 (板书: 飞花御柳斜)

    3.日落天黑时,长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指名读三四句。(板书:蜡烛轻烟入)

    4.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裊裊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中。你能想象一下此时这些王侯贵族、重臣之家正点着蜡烛做什么吗?用“我仿佛看到了....我仿佛听到了...的句式说说。

    5.而此时,民间的百姓又是如何度过寒食节的呢?     

    6.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你会有什么感受?

从这儿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腐败政治强烈的讽刺! (板书: 讽刺)向学生介绍讽刺手法: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是一种文学手法,用于暴露对象的矛盾或缺点。

拓展延伸-一个故事:宋朝田登做州官      

7.你能带着这样的理解,融入这样的感情,来读读吗?个别读,小组读,教师范读,相机指导。

    (四)探究质疑。

    1.飞花不就是落花吗?作者为什么不说春城无处不落花呢?四人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2.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最后,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理解,想象着这样的画面,融入这样的感情,美美地读一遍吧! 会背的同学可以试着不看书来读一-读 。

     三、课堂总结,背诵布置

     四、板书设计

      寒食

      飞花  御柳斜

      蜡烛.  轻烟入  讽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感受两首诗歌的不同风格,体悟不同诗人其不同的心境所表达出来的不同的诗风。

     2.研习文本,比较探究,交流讨论。

     3.引导和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在争辩中加深对不同诗人的不同风格及同一诗人在不同心境下表现出来的不同诗人的整体认识,允许多种见解并存。

4.让学生理解和感受古人不同的处境和心境下的思想感情,感悟诗歌这种文学样式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教学重点

探究两首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并以此诗为切入点,比较探究这两首诗歌表达的情感方面所存在的差别。

教学难点

体会两首诗歌的协作风格,并且比较探究其中的区别。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准备《鹊桥仙》对比阅读的材料纸。

一、阅读材料中的两首诗歌

1.播放背景音乐: 《美丽的神话》。

2.材料纸: 《迢迢牵牛星》和《鹊桥仙》比较阅读

3.导语引入,

二、整体感知,赏析探究

1. 全体朗读(幻灯片:诗歌内容)

2.求同过程.

:从两首诗中读出什么?自己再默读,然后回答你读出了什么?大家也可以小声地朗读。

  师:我们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来形容,你来说说用哪个字来形容?生:怨、忧、思、悲.....

  师:表达了诗人内心中最深层次的情,那么这两首诗传达了一种相同的情感。

     3.求异过程

     :两首诗一个是民歌,一个是文人作品,语言情感上肯定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那么他们都表达了哪些不同的情感?语言上或者说艺术上有何特点呢?结合两首诗的具体的语句,你从两首诗中读出了哪些不同?前后桌、同桌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4.总结:求异(幻灯片)

     三、拓展延伸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选段,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那么,下面我们也按照这样对比的句式,就这两首诗歌,来仿写几个句子,希望大家能够充分调动你的创新意识和文采。(朗读学生作品,范读自己的作品)

:小结。

四、教师配乐朗读(美丽的神话)

1.师:你们的理解与老师的理解是否相同?要做到对古诗情感的把握确实不容易,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朗读一下这两首诗歌。 注意,定要把自己所有的感情细胞都调动起来,把握好诗歌的节奏、轻重音。

     2.全班配乐朗读五、课堂小结

3.全体学生再次朗读。

六、板书设计

迢迢牵牛星《迢》:离愁别恨《鹊》:忠贞坚定爱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抓住重点诗句,体会游子望月怀人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句,和同学交流。

3.学会借景抒情类诗歌的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学会借景抒情类诗歌的分析方法,体会游子望月怀人的思亲之情。

教学难点

学会借景抒情类诗歌的分析方法,体会游子望月怀人的思亲之情。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板书: 十五夜望月王建)

      二、读出“望”之画面美(板书:画面美)

  八月十五的夜晚,诗人望月,望到了哪些景象呢?

      1.“白”2.“栖”3.“湿”

      4.诗人望月,望出月光如水,望出冷露无声,望出桂香飘逸,望出天上人间。画面有声有色有味,清美静谧,清雅隽永。

三、读出“望”之情感美(板书:情感美)

  月出东山,诗人在望,乌鸦入睡,诗人还在望,桂花湿润,诗人仍在望。从这个“望”中你能读出诗人什么情感吗?

     这首诗中,夜深露重,诗人却久久不肯睡觉,从这个“望”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怎么的心情? (板书: 秋思)

四、读出“望”之表达美。(板书: 表达美)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言外之意:再怎么落,难道还有我的愁思深吗?

  不直接抒发自己的怀人愁思,而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使自己的情感表达更蕴藉深沉。这种表达情感表达方法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这叫间接抒情。(板书: 间接抒情)

   也有一一种情感表达方法,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叫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两种情感表达方法各有好处。.

2.“落”诗句中还有一个动词,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致,让人眼睛一-亮。 这个词语能否换成“在”?(板书: 拟人)

五、读出“望月”之情结美

     1.按老师的要求说出诗中的词语或诗句。

2.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注意写出作者及作品名。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李白)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 夜忆舍弟》(杜甫)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 (张九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李商隐) 

六、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

王建

画面美:白栖湿

表达美:间接抒情拟人

情感美:秋思情结美:望月

 

 

4《藏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脱缰、咆哮、吞噬、发誓、恐怖、婀娜、雄浑、优哉游哉、哄堂大笑、能歌善舞、赞叹不已、开山鼻祖、青面獠牙、别无所求、随心所欲”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 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藏戏的图片、音乐、文字资料;搜集感兴趣的其他剧种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任务。

1.师:我们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仅有丰富多彩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其中,戏曲就是中国的一一种传统艺术。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戏曲资料。

师介绍戏曲种类,欣赏戏曲图片。

:有一一种戏曲,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仅一鼓一-伴奏,复杂到每个角色都带着面具表演,漫长到一-演三五天还不能结束,知道这是什么戏? ( 板书题目:藏戏)简介藏戏。
    4.欣赏藏戏视频,初步感知藏戏。
    5.默读“阅读提示”,看看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提出的要求是: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提出的学习方法是:读、想、说)
    二、默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读文,相机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理解“咆哮、吞噬、雄浑、开山鼻祖”等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交流讨论:哪儿到哪儿写的是藏戏的形成?哪儿到哪儿写的是藏戏的特色?  提示:第4-7自然段介绍藏戏的形成;第8- 20自然段介绍藏戏的特点。(板书:形成、特点)
    四、了解藏戏的传奇故事(藏戏的形成),感受藏戏魅力和文化内涵。
    1.默读第4-7自然段。
    思考:藏戏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形成)说说最打动你的地方是什么?

交流汇报出示句子
    1“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一座桥....招来的只是一-阵哄堂大笑。”(有感情朗读,表达出藏族人民对唐东杰布的爱戴。)学生抓住关键词谈体会。

2)“唐东杰布在山南琼结,认识了能歌善舞的七位兄妹....走到另一个架桥I地。”(师生合作朗读,表达出对那些献出爱心的人们的赞美。)
    3“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就这样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开山鼻祖。”(齐读,体会唐东杰布的传奇之处) (板书: 唐东杰布)
    五、了解藏戏的特色,感受藏戏魅力和文化内涵。
    1.默读第8- -20自然段,你认为藏戏最具有魅力的特色是什么?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感受藏戏的魅力。“面具”的特点及作用。
    师出示并介绍自己喜欢的白色面具。学生上台展示并介绍自制的面具。
    3.自由交流,畅所欲言。
    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

4.交流搜集到的藏戏特色。
5.有感情朗读第8 -20自然段,感受藏戏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学习第1自然段,再次感受藏戏的独特魅力。
    1.男生读三个反问句,女生将它们改成陈述句读一-读,体会其中蕴含的意思。①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②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③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板书: 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演出三五天)
    2.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七、回顾全文,体会写法。
    回顾全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从内容看,本文侧重介绍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从表达顺序看,本文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 从表达的方法看,本文主要采用比喻、反问、象征、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结构上看,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写法,使文章更有层次感,更完整。

八、拓展延伸,感受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
1.欣赏各种戏曲,感受中国戏曲的美。
2.赞美中国戏曲(用四字词语或一句话进行点赞)。

九、总结
板书设计: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Copyright© 2020 nxeduy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宁ICP备16000125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493号    宁ICP备16000125号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    技术支持:宁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 客户服务热线:0951-5559291   0951-5559148 校园开放平台
学校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宣和镇羚和新村     联系邮箱:383964992@qq.com